2014年2月16日

【活動報導】第八天實況


生命的苦,能有多苦?
在連天烽火下掙得一口呼吸的滋味,
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曉得。
當轉過生命的彎,我們用什麼姿態擁抱另一片風光?

【活動報導】第七天實況

自覺營第七天的早上,是常寬法師上的 “創辦人的悲願和法鼓山的境教”。常寬法師這堂課可分為兩部分,第一部分是介紹創辦人的悲願,用幻燈片、影片、還有歌曲等影音的方式,讓學員了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創建法鼓山的因緣和理念。

【活動報導】第六天實況


「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。」
相信不少法鼓山信眾都參過這則公案,
今日果醒法師就來引領大家解疑!
禪生活,生活禪,不求思維,只看領悟幾分。
法師句句珠璣,看似撲朔迷離,
卻往往能敲破聽者心深處的障翳。

2014年2月12日

【活動報導】第五天實況

難得邀請到常遠法師來為大家上課,
常來法鼓山當義工的菩薩一定對法師不陌生,
今天第一堂課,禪堂就吹進一股豪邁風,
國台語夾雜的台灣味,讓現場大笑開懷,
相信現場近四分之一的海外學員,
也對這樣鮮明的“Taiwanese style”印象深刻。

【活動報導】第四天實況-正授典禮



對自覺營的學員來說,今天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日子。
對想修學佛法的人,因受了三皈五戒,而成為正式的三寶弟子。
對於自覺營的學員,因受了行者八戒,而成為正式的行者(出家體驗營的另一個階段)。

【活動報導】第四天實況


雖然早已是一身素雅的灰色行者服,
但本質上還只是個準備求戒的在家居士。
晨起梳洗畢,才剛到禪堂外廊,

2014年2月11日

【活動報導】第三天實況


對於僧大一年級的學僧來說,
生活上的陪伴與輔導對於出家心態的建立是有決定性的。
果通法師,就是長期承擔這項要務的輔導法師。

【活動報導】第二天--輔導法師篇

文字/常興法師
自覺營已進入第二日,課程內容以戒學為主,並輔以授戒儀式的演練。一者讓學員了解為什麼要受戒,及受戒的功德,再來藉由授受戒儀式的演練來收攝身心。

2014年2月9日

【活動報導】第一天

2月8日一大早,台北車站東三門出現人潮,井然有序地列隊等候。
不要懷疑,這些都是即將參加第十一屆生命自覺營的學員!
雖然是懷抱著期待,但大家似乎已充分做好準備,
在法師的引導之下,收攝身心,安定地等待搭遊覽車。

2014年1月27日

阿彌陀佛,

2014年生命自覺營報名已截止,感恩大家熱烈的參與。

2014年1月25日

出家


文/常鑑法師

很多人喜歡問我一個問題:為甚麼選擇在這個年齡出家?
為甚麼?我想,最大的原因,是想要用自己年輕的生命來報恩。

我曾在大學的時候,將聖嚴師父的《印度佛教史》讀了一遍。讀完之後,心裡很激動。一則感恩祖師大德前仆後繼的努力,將佛法流傳下來,讓2500多年以後的我們,還能夠聽聞到佛陀所宣說的佛法。二則感慨

2014年1月18日

修行‧全心全意


一般人對修行的認知、想像,大概只停留在打坐、念經、拜佛、閉關、打禪七等行門的修持,這其實只說對了一半。佛法講的修行是要修正和調整我們身、口、意三種行為。也就是說把我們身體的、語言的、心理的三種行為,修改一下、修正一下,這就是修行。

修行最要緊的就是隨時隨地保持念頭的清淨,不要存有壞念頭,也不要做壞事、說壞話。它有兩個路徑,一個是修慧,一個是修福。自己煩惱的減少或消解,叫做修慧。誦經、拜佛、懺悔、打坐、拜懺等方法,都可以用來反省自己、改善自己內在的觀念和習氣,以及內在的煩惱,幫助我們增長智慧。

修慧的同時還要修福,就是多幫助其他眾生,其他的眾生是誰呢?就是跟我們在一起生活、工作,跟我們共處在一個大環境之中的人。但是該如何幫助他們呢?用頭腦、體能、時間、財力都可以,幫助人就是一種修行,修的是福報、功德,這種功德可以幫助很多人從貧病苦難之中得到平安、得到快樂、得到幸福。

修行的基本觀念,就是全心全意的投入。我們做任何事時,如果都投以全心的真誠,那就是修行

 聖嚴法師,《工作好修行:聖嚴法師的38則職場智慧》

2014年1月15日

【遇見高麗僧--心空法師】


問題一:能否請法師略說自己的故事、背景嗎?
答:我來自韓國,在海印寺出家已十幾年了,在海印寺的僧伽大學畢業之後,來到人生地不熟的陌生環境-臺灣,就讀法鼓山僧伽大學,要進來讀僧大之前,有事先到台北學習國語七個月。畢業後主要還是希望從法鼓山聖嚴法師的僧團學到受用的法,並帶回去海印寺推廣。

2014年1月11日

看見台灣--心得分享


她的美,歌詠著大地的巧作;她的痛,低吼著深沉的傷處。空拍攝影師暨導演齊柏林引領觀眾離開地平線,超越慣性的視角,俯瞰這座寶島,讓我們看見臺灣。

2014年1月2日

斷念與無念

許多人自以為懂得佛法,就拿著一知半解的常識,任意理解佛法。我最近就聽到一種很奇怪的說法,說:「佛法教人『斷念』,遇到煩惱的時候,丟開它,不去想,煩惱就沒有了。」其實佛法裡根本沒有「斷念」這個名詞,我只聽說「心行處滅,言語道斷」的名句,此在佛法裡說的是「無念」。所謂「無念」,是沒有妄念,沒有煩惱心,也就是「心無所住」。看到了只是看到,聽到了只是聽到,而不產生好惡。因為心裡有了好惡的分別,就會有執著,喜愛的就想佔有,討厭的就會排斥,患得患失,煩惱就來了。

所以,用「斷念」來對付煩惱,那是什麼都不想,讓腦筋暫時休息一下,對想得很累的人來說大概有效,但絕非解決煩惱的根本之道。真要斷煩惱,是要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,而不是逃避它。

       ~聖嚴法師 ,《人行道》